2025 11/21 18:58:33
来源:文成县委宣传部

浙江文成:“点薯成金”激活山区新质生产力

字体:

  过去,受限于山区地形、技术瓶颈等因素,作为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特色农产品的糯米山药面临种质退化、用工紧张、附加值低的发展困境,产业规模难以突破。如今,文成县锚定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种质资源保护、栽培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升级,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18份资源孕育“优种”希望

  在文成县二源镇的文成县果蔬资源创新与评价利用中心,4000平方米的糯米山药种质资源圃里,不同株系的山药藤蔓沿着支架舒展,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翠绿光泽。这里不仅是糯米山药产业的“智慧大脑”,更是全产业链技术研发的“攻坚阵地”。

  中心内,分子实验室、组培实验室、作物育苗实验室及产品加工实验室依次排布,科研人员或在超净台进行组培苗分切,或在培养架旁记录组培苗生长数据。“我们累计收集了218个具有代表性的山药品种(株系),经过持续筛选培育,今年已初步遴选出3个兼具高品质、高抗病性的优良株系。”文成县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邹文武介绍,这些优良株系将为糯米山药产业提质筑牢“种源根基”。

  轻简化栽培助力降本增效

  “以前种3、5亩山药,搭架、采挖就得雇好几个人,忙活大半个月,成本太高了!”这是文成山区山药种植户曾普遍面临的困境——劳动力成本高、关键环节用工量大,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拦路虎”。

  针对这一困境,果蔬资源创新与评价利用中心将攻关重点放在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上。目前,单畦网架栽培技术已在黄坦、西坑、峃口等乡镇推广试用,不仅提升了搭架效率、减少人工投入,更通过节约物料成本、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实打实的技术支撑。更令人期待的是,中心研发的适配本地地形与土壤条件的起垄覆膜机、山药挖掘机,待技术集成应用后,农户人均管理面积将从原来的3-5亩跃升至30亩以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从“次薯留种”到“标准育苗”

  “好薯外销、次薯留种”,传统留种方式曾让文成糯米山药陷入种质退化、品质参差不齐的恶性循环。为从源头破解这一难题,科研团队聚焦糯米山药水培快繁与组培脱毒技术研究,一场“种苗革命”在实验室悄然展开。

  “水培技术相比传统切块育种,繁殖系数能提升50-100倍,还能完整保存品种优势。”糯米山药水培快繁项目负责人蒋一男指着培养槽内的种苗介绍,通过筛选品相优异、抗病性强、口感好的株系进行无性繁殖,可实现种苗品质标准化。

  另一边的组培实验室里,透明培养瓶中的组培苗长势喜人。“我们希望将现代科技投入农业生产,助力文成糯米山药走出温州、走向更大市场。”糯米山药组培脱毒项目负责人刘菁说。目前,两项技术已在实验室成熟,进入中试阶段,未来一亩地仅需一个优质株系种薯即可满足种植需求,将从根本上保障山药品质稳定。

  激活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

  据悉,下一步,文成县果蔬资源创新与评价利用中心计划新建8000平方米连栋大棚,持续推动健康种苗产业化应用,加速轻简化栽培技术迭代升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田间地头。”邹文武说道。

  从218份种质资源的悉心保育,到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落地,再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文成县以糯米山药为支点,激活了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未来,文成县将继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更多“科技因子”扎根乡土,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文成样本”,让小小的糯米山药,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王心怡 钟周家豪/文 王安陈轩/图)

【责任编辑:陈青】